“挖到三米就塌,一夜回到解放前?!辈簧貾E自來水管施工隊最怕聽見這句話。溝槽邊坡一旦失穩(wěn),不僅埋好的管子被擠歪,還可能砸人、埋機,工期和錢包一起失血。想把塌方扼殺在萌芽里,開挖階段的支護必須“先動手”。下面4個實戰(zhàn)技巧,不花里胡哨,照做就能讓邊坡老老實實。

一、先讓土體“泄壓”——分層分段放坡
pe管埋深通常2.5~4 m,原狀土一旦被一次性掏空,應力瞬間釋放,邊坡就像被抽掉骨頭的積木。正確姿勢是“分層分段”:每層挖深不超過1.5 m,留足平臺寬度≥0.8 m,坡比按土質現場調整,砂土1:1.25、黏土1:1 起步。挖完一層立刻支護一層,不給土體“思考”時間?,F場常用“白灰線”畫網格,挖機司機按格施工,誤差控制在20 cm以內,既穩(wěn)又省回填量。
二、給坡面穿上“鎧甲”——鋼板樁+圍檁快速鎖口
遇到淤泥、雜填土或道路邊線受限,放坡空間不夠,就把“放坡”改成“支擋”。9 mⅢ型拉森鋼板樁一插到底,樁頂下0.5 m設雙拼圍檁,用D25鋼筋對撐@3 m,形成“口”字形框架。打樁時采用“跳打”順序,減少擠土效應;挖土與支撐同步,做到“支撐完成一米,再挖下一米”。實測數據顯示,同等條件下鋼板樁支護比單純放坡減少水平位移68%,相鄰路面沉降控制在10 mm以內,PE管接口不會被剪壞。
三、給土體“打釘子”——土釘墻+噴面及時封閉
黏土層或風化巖槽段,放坡后又怕雨水滲透導致滑移,就在坡面打土釘:Φ16鋼筋@1.2 m×1.2 m,長6 m,下傾15°,注漿體強度≥15 MPa。土釘完工立即掛Φ6@200鋼筋網,噴80 mm厚C20混凝土封閉,形成“鋼筋混凝土皮膚”。噴完8小時內嚴禁泡水,現場用土工布+彩條布雙層覆蓋。實測黏土坡面采用土釘墻后,安全系數從1.1提高到1.6,雨天也能正常下管。
四、給槽底“加扁擔”——水平支撐+管底墊層協(xié)同受力
最深處的PE管距槽底僅30 cm,一旦槽底隆起,整根管會被“頂彎”。辦法是在槽底30 cm以上加一道Φ48×3.5 mm鋼管橫撐@2 m,撐在預制的200 mm×200 mm混凝土墊塊上,墊塊與管底同標號C15混凝土一次澆筑。橫撐隨挖隨撐,管底墊層下再鋪10 cm中砂,用平板振搗器密實,既分散荷載又方便后期找坡。拆撐時機控制在管頂覆土≥1 m且分層夯實后,避免“裸管”受壓變形。
現場最容易犯的3個錯誤,對照自查:
1. 白天放坡1:1,夜里下雨就塌——忘記坡頂1 m外挖截水溝,雨水順裂縫灌進去;
2. 鋼板樁打下去就不管——樁縫不嵌麻筋,細砂從縫噴出,坡頂出現“漏斗”;
3. 土釘一打完就下管——注漿強度未到15 MPa,釘體被土體剪切失效,坡面整塊下滑。
把4個技巧做成“支護清單”,每完成一項就打鉤,溝槽邊坡再沒機會“翻臉”。PE自來水管施工,安全永遠是第一根“管”,支護到位,工期、質量、預算才能一起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