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點的搶修電話,總讓市政班組頭皮發(fā)麻——又是MPP電力排管沉降。挖開路面,管材完好,卻像“斷筋”般下陷,周邊瀝青層跟著開裂。問題99%出在回填:圖省事一次性填到管頂,重型壓路機轟然碾過,看似“密實”,其實管腋與管頂留下隱形空腔;雨水一滲,細砂被帶走,沉降只是時間問題。
想根治?先把“分層”刻進骨子里。MPP管環(huán)剛度雖高,仍屬于柔性管,傳力靠兩側回填體“夾持”。第一層必須人工回填,用5~10 mm連續(xù)級配碎石,粒徑<管外徑1/10,避免點荷載。鐵鍬沿管壁對稱下料,厚度控制在15 cm,木制夯錘呈45°角輕擊,聽到“噠噠”清脆聲才算合格——此時壓實度≥90%。別小看這一層,它像“護踝”,決定管體能否均勻受力。
第二層可上小型振動平板夯,仍用同一級配,虛鋪20 cm,夯三遍,走“回”字路線,搭接1/3板寬?,F(xiàn)場用核子密度儀抽檢,壓實度≥93%方可停夯。很多隊伍為搶工期,直接上鋼輪壓路機,結果管頂0.3 m內被“壓松”而非壓實,后期沉降差可達5~8 cm,代價是二次破路。
材料選擇同樣暗藏殺機。建筑渣土看似免費,實則含磚塊、木屑,壓碎值低,遇水崩解;河砂太細,動水條件下極易流失。推薦“兩級配”思路:管底到管頂以上30 cm用5~25 mm碎石,孔隙率<20%,既提供骨架又方便排水;30 cm以上至路床,改用天然砂礫(含泥量<5%,CBR≥60),經(jīng)濟且易壓實。若地處高地下水位,可在管腋處加一圈10 mm粗砂緩沖,形成“過濾帶”,防止細顆粒遷移。
施工節(jié)奏也要“慢工出細活”。每回填一層,留30 min讓碎石棱角重新咬合,再壓第二遍;雨天立即停工,用防雨布覆蓋,防止“橡皮土”。回填完成后,用激光水準儀記錄初始高程,兩周后復測,沉降差<3 mm即判為合格,否則局部注漿補救,成本僅為返工破路的1/5。
記?。篗PP管不是“埋進去就完事”,而是與回填體共同組成的“復合結構”。把分層壓實與材料選擇做成“標準動作”,沉降自然無處遁形,半夜搶修電話也會從此靜音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