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凌晨五點,工地上的露水還沒干,老李把安全帽往下一壓,指著堆場那排墨綠色CPVC電力管說:“今天要是再出現(xiàn)一次管壁磕裂,整條回路返工,誰都耗不起。”下管環(huán)節(jié)最怕“暗傷”,肉眼難辨的裂縫會在埋地后演變成擊穿、進水,最終讓電纜提前報廢。想把風險壓到零,就得把“人工傳遞”與“機械吊裝”當成兩條并行的鋼軌,任何一條出現(xiàn)偏差,列車都會脫軌。
一、先給管道“穿軟甲”
1. 管口保護套:出廠自帶的塑料封蓋只能防塵,現(xiàn)場需加套5 mm厚EPDM橡膠護帽,外徑比管口大2 mm,敲擊不掉。
2. 全身緩沖墊:用厚度≥3 mm的珍珠棉片螺旋纏繞兩圈,接口用纖維膠帶“井”字封口,防止沙石嵌入。
3. 墊層預處理:溝底鋪150 mm厚細砂,粒徑≤5 mm,含水率
二、人工傳遞:手遞手,力要走“S”線
1. 人數(shù)算法:管長6 m配4人,9 m配6人,每人負重≤25 kg,避免腰部猛拉。
2. 站位黃金區(qū):作業(yè)面寬度≥1.2 m,人與管、管與溝壁保持≥0.5 m安全角;夜間用LED肩燈補光,防止踩空。
3. 手勢口令:統(tǒng)一“抬—?!洹比曋疲魏稳撕俺觥巴!?,全員立刻鎖死動作,3秒確認后再繼續(xù),把慣性沖擊降到冰點。
4. 轉角過渡:遇到檢查井或拐彎,提前放2塊10 cm厚橡膠過渡板,讓管道“貼著滑”而不是“硬著磕”。
三、機械吊裝:吊帶比鋼絲繩更溫柔
1. 吊點選擇:2 t級扁平滌綸吊帶,寬度≥75 mm,與管道接觸弧長≥60°,禁止用鋼絲繩直接勒管;吊點距管端0.21 L(L為管長),讓彎矩最小。
2. 起吊角度:主臂與管軸線夾角≥60°,減少水平分力;風速>6 m/s停止作業(yè),防止擺管撞人。
3. 緩沖配件:吊帶與管身之間加5 mm厚軟質PVC墊片,邊緣超出吊帶寬度20 mm,避免“刃口”效應。
4. 雙機協(xié)同:當管重大于1 t時,采用雙機抬吊,主吊機負荷≤70%,副機負荷≤30%,由一名專職指揮用對講機統(tǒng)一節(jié)拍,嚴禁“快升慢降”的野蠻操作。
四、現(xiàn)場協(xié)同:把“人、機、管”編成同一支舞曲
1. 顏色識別:人工傳遞組戴黃色袖標,機械組戴紅色袖標,交叉區(qū)域設1名“斑馬袖標”中間人,用旗語溝通,杜絕語言歧義。
2. 速度匹配:機械下放速度≤0.3 m/s,人工傳遞同步后移,保持管道始終處于“微張緊”狀態(tài),避免懸空鞭擊。
3. 二次復檢:下管結束,用2000 V兆歐表抽檢10%管段,絕緣電阻
五、收工前,再鎖一次風險
溝槽回填前,用寬幅土工布覆蓋管頂30 cm,防止碎石墜落;首層回填厚度15 cm,人工踩實,禁止機械直接碾壓。待到日出,老李看著溝槽上那條筆直的墨線,點了根煙:“今天零破損,明天電纜就能安心穿線,咱們也算對得起地下的每一伏電流?!?/p>
把規(guī)范刻進肌肉記憶,每一次抬管、每一次落鉤,都讓cpvc電力管在無聲中避開“暗傷”。下管零破損不是運氣,而是數(shù)字、角度與節(jié)奏寫成的硬標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