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挖兩鍬就見水,鉆頭一抬就噴漿”,這是多數(shù)市政班組在地下水位高區(qū)域做PE拖拉管頂管時的真實寫照。水不降下來,管拉不動,井布不好,坑就塌。今天把工地屢試不爽的降水井布置技巧一次性說透,照著做,基本不返工。
一、先判水,再談井
1. 開工前48小時,用洛陽鏟或輕便鉆每隔10m取一次樣,記錄初見水位和穩(wěn)定水位,繪出“水位等高線”。
2. 若穩(wěn)定水位與管頂高差≤1.5m,就必須系統(tǒng)降水;>1.5m也要留備用井,防雨季突漲。
3. 把上層滯水、承壓水、微承壓水分顏色標在圖里,不同水層用不同井型,別指望一眼井包打天下。
二、井型與管徑的“黃金搭檔”
1. 管徑≤200mm:單排真空井點,井徑?110PVC濾水管,外包60目尼龍網(wǎng),真空度保持0.06MPa以上。
2. 管徑250–400mm:雙排井點+局部管井,井距8–10m,井深鉆到管底以下2m,保證水力坡度≥1:15。
3. 管徑≥500mm或穿越砂層:增加“袖閥管井”,一井三用:降水、注漿、后期回補,省機位也省簽證。
三、三步布置法,現(xiàn)場直接放線
第一步:中線外放1.2m畫“主降水線”,井位在線內左右交替,避免與拖拉管回擴路徑沖突。
第二步:在檢查井、接收井兩端各加3口加深井,形成“鍋底”降壓區(qū),防止涌水頂起管材。
第三步:用BIM或CAD拉剖面,把井口、濾水段、隔水層、管頂、管底五線對齊,現(xiàn)場再用紅漆編號,工人按號打眼,不會錯位。
四、真空度與流量的“雙控”紅線
1. 真空表每天7:00、19:00雙記錄,掉下0.04MPa立即查漏,常見漏點是井口密封和軟管接頭。
2. 單井出水流量>5m3/h且持續(xù)6小時,說明遇見新水層,要在下游補井,避免“降水漏斗”缺口。
3. 夜間停工也要留一臺泵值班,地下水位可不會打卡下班。
五、應急三板斧
1. 突涌:立即停鉆,回拖桿不退,向孔內注0.8:1膨潤土漿,5分鐘后水壓自然下降。
2. 井點失效:啟用備用高壓旋噴井,10分鐘可插入一根?50鋼管,邊噴邊下沉,2小時即可恢復降水。
3. 地面沉降:在沉降區(qū)外側補打回灌井,抽水—回灌同步進行,水位差控制在30cm以內,路面不會開裂。
六、收工也要“溫柔”
1. 管線試壓合格后,按“隔二封一”順序停泵,讓水位緩慢回升,防止真空驟降造成砂層擾動。
2. 井管用低強度水泥漿封孔,上部1m填膨潤土球,既防滲也便于日后二次穿越。
3. 把所有井口坐標、降水曲線、停泵時間寫進竣工圖,下一家再來施工,直接調用數(shù)據(jù),少花兩天時間。
結語
PE拖拉管怕水,更怕沒預案。把水位查細、井點布準、真空守穩(wěn),高水位也能變成“低難度”。下次再遇到“噴泉”工地,直接掏出這份布置技巧,三小時完成降水,設備不泡機,工人不熬夜,監(jiān)理也挑不出毛病。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