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雨季一來,基坑就像一口“水鍋”,CPVC電力管被地下水托得晃晃悠悠,稍不留神就漂成“龍舟”。浮力不僅會讓管道錯位,還會把電纜拉傷,留下后期跳閘、短路的隱患。想把管子牢牢摁在水里,必須從設計、材料、施工、監(jiān)測四步同時下手,一步都不能省。
一、先算浮力,再談抗浮
1m長的cpvc電力管,外徑167mm,壁厚8mm,自重僅5.3kg,而地下水產(chǎn)生的浮力高達21kg,浮重比接近4:1。設計階段就要把“浮力賬”算清:按最高水位+0.5m安全超高取值,用“浮力=ρgV”算出每米上浮力,再按1.5倍安全系數(shù)配重。別把希望押在“也許水位不會那么高”,百年一遇的暴雨往往十年就能碰到兩次。
二、給管子“穿鐵鞋”——三種配重方式
①鑄鐵配重塊:工廠預制,半圓對扣,螺栓鎖緊,單塊40kg,適合直段,安裝快;
②混凝土現(xiàn)澆壓塊:溝槽內現(xiàn)場支模,C25混凝土一次成型,可隨地形變化,與管壁咬合好;
③砂袋+碎石復合壓重:底部20cm碎石墊層增加摩擦,上部堆碼透水砂袋,經(jīng)濟實用,適合鄉(xiāng)村道路下的小管徑。
配重間距按浮力反算:以167mm管為例,每1.8m設一道40kg壓塊即可抵消上浮力,現(xiàn)場再按土質差異±0.3m微調。壓塊必須與管身貼實,禁止用碎磚“隨意墊一墊”,否則地下水一泡,磚塊先沉,管子照樣漂。
三、分段錨固,給電纜也系“安全帶”
長距離直線段每30m設一組抗浮錨固墩,尺寸600×600×400mm,C30混凝土內置φ12螺紋鋼,箍住管身并與底部原狀土錨固。電纜本身也要留“伸縮環(huán)”,每25m預留1.2m松弛量,防止管子微幅上浮時把銅芯拉成“琴弦”。錨固墩頂部與路面結構層之間留10cm瀝青砂緩沖,防止車輛荷載直接剪切墩體。
四、回填順序是“壓艙石”
不少工地喜歡一次性把溝槽填平,結果水一來,管子像潛艇一樣頂穿回填層。正確順序:
1. 管底20cm碎石墊層,夯實系數(shù)≥90%;
2. 管側對稱回填中粗砂,每20cm一層,水夯+人工木夯交替,密實度≥95%;
3. 配重塊或錨固墩安裝完畢,再回填至管頂30cm處,暫停大型機械,改用人工立夯;
4. 最后才用原土機械回填,分層厚度≤30cm,碾壓速度≤2km/h。
雨天施工時,槽底設30×30cm盲溝,間距50m一口集水井,24小時抽水,水位始終低于管底15cm,讓管子“喝不飽”,浮力自然降。
五、監(jiān)測與維護,把隱患拍在“浮出水面”前
每段管線回填完,做兩次“注水-抽水”循環(huán)試驗:先注水至設計最高水位,靜置24h,測量管頂上浮量>5mm即返工;再抽水至正常水位,檢查錨固墩、配重塊有無松動、裂縫。交付后,在檢修井內貼反光標尺,每年雨季前測一次,上浮量超過3mm就用注漿泵向管底補充水泥-水玻璃雙液漿,10分鐘初凝,把管子“粘”在原地,成本不到重新開挖的十分之一。
六、常見誤區(qū),踩一次坑,三年翻修
誤區(qū)1:用普通pvc管代替CPVC,耐溫等級降一半,電纜滿負荷時管壁軟化,配重再好也白搭;
誤區(qū)2:錨固墩鋼筋只打到回填層,沒伸進原狀土,地下水一泡,墩子自己先“坐船”;
誤區(qū)3:為省材料把配重間距拉到3m,結果管子中間“鼓肚”,電纜被拉成“貓弓背”,運行三年絕緣層龜裂。
寫在最后
高地下水位不是CPVC電力管的敵人,只要設計算得精、材料下得對、施工按流程、監(jiān)測做到位,就能把浮力治得服服帖帖。把每一步做成“標準動作”,管子自然像潛艇一樣穩(wěn)穩(wěn)沉在水下,電纜才能安心跑滿30年。